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一)工作整体情况
五年来,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主责主业,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原则,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州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工作呈现统一规范、公开透明、服务高效廉洁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抓项目、提服务,助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立足主责主业,切实抓好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服务工作。2018年至2022年9月累计完成进场项目10886宗,交易金额2427.75亿元,节约(增值)67.75亿元。(其中:2022年,累计完成进场项目2168宗,交易金额352.17亿元,节约(增值)8.98亿元)
一是坚持应进必进,扩大服务范围。
按照国家、省级和州级深化平台整合共享工作要求,在《黔东南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目录(2017版)》基础上,不断扩大平台交易覆盖范围,全省统一按照《贵州省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项目目录(2020年修订)》执行。2021年,完成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土地经营权转让项目交易,实现我州农村产权入场交易零突破。2022年,为进一步强化“应进必进”工作,规范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并联合州财政局下文鼓励各(县)市非招标方式政府采购项目进场交易,交易宗数与同期相比增长80.52%。
二是健全场内管理制度,规范交易秩序。
2018来以来,从交易流程到场内管理制度着手,统一制度规则,先后制定并完善《建设工程类项目进场交易流程》《开标室管理制度》《保证金收退管理制度》《黔东南州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考评办法(试行)》等14个制度。
三是深化“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提升服务质量。
(1)不断推进全流程电子化
五年来,中心聚焦主责主业,从规范数据、流程、招标文件范本等方面,不断取得全流程电子化新突破。2021年,全面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2)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019年4月,成功接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统一注册平台,实现数字证书全省通用。截至2022年9月,办理企业及自然人信息入库登记918家次,项目入场登记12180件、公告及文件12708件、交易结果公示12217件。
(3)积极推进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
成功搭建“远程不见面开标”系统,实现招投标活动“零次跑”。2020年,联合安顺、铜仁、黔西南3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联合远程异地评标实施规则和操作手册。2021年10月,实现我州首例跨省远程异地评标。2022年,与大连市、西安市、新乡市和新郑市达成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截至2022年9月,开展不见面开标1602宗,远程异地评标17宗。
(4)实施数据异地备份及分布式存储。
2018年7月,2020年9月中心先后与安顺市、遵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远程异地电子交易数据交叉备份,实现交易数据“一数据三备份”。2021年,创新将“分布式存储”技术应用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显著提升我州交易数据运维能力和存储性能。
(5)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迈入“区块链”新时代。
2021年8月3日,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数据上链共享。截至2022年9月,推送上链交易数据535695条,排名全省前列。
四是深化“放管服”工作,优化交易服务
(1)优化流程设置,精简办事事项
将14个服务事项梳理整合为4个,将原来5个服务窗口缩减至1个服务窗口,实现交易服务“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2018年6月,全面实行网上场地预约服务,实行“4+N”、“自助选座”式服务。2019年9月,取消网上交易系统投标报名环节设置。2020年,完成8个开标室、16个评标室数量扩容和功能提升。软硬件的“双优化”提升交易能力和服务质量。
(2)认真执行降费减负工作
2018年,降低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服务费至收费标准总额的60%。2019年3月,暂停收取场租费、交易服务费,实现中心进场交易“零收费”。2020年7月,取消非招标方式投标保证金。2021年9月,取消招标文件费和收取纸质文件的交易 “双轨制”。2022年7月,全面取消州本级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截至9月,累计完成取消保证金政府采购项目778宗。
(3)启用短信服务平台和掌上APP办事
2018年8月,建设启用“公共资源交易+短信服务平台”。2022年3月,“贵州标信通”APP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掌上办、移动办”。
(4)抓好咨询培训服务工作
2018年至2022年,累计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培训57期,参与企业309家,1475人次,提供咨询服务7500余次。
切实解决交易主体的问题和困难,提升操作便利度。
五是持续深化平台整合共享,提升服务效能
(1)2021年,中心筹资1800万元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成功搭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督平台州级平台。2022年,完成全省“一张网”数据底座、交易服务大厅建设,并于7月成功上线试运行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业务系统,9月成功调试国土矿权业务系统,实现了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
(2)2018年至2022年9月,累计向贵州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交换准确、及时、全面的数据401519余次。
(3)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全面推进电子保函服务,累计办理电子保函6189笔,使用率高达68.17%,释放流动资金压力4.31亿元。2022年9月15日,实现“贵州标信通”APP金融服务上线运行。
(4)截至2022年9月,完成评标专家劳务报酬线上支付13485笔,累计金额522.53万元。
(5)2020年10月,完成交易平台与贵州信用联合惩戒奖惩平台数据接口联通,实现“逢办必查,失信必惩”。截至2022年9月,共完成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信息查询约244803次,拦截865次,惩戒81家。
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抓党建带队建促服务提升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五年来,中心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抓细抓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任务。2021年,以“三注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2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员集中学习9次,党史学习6次,累计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29件。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工人先锋号”“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示范党支部”“五星级支部”“州直机关党的建设和模范机关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中心先后选派4名同志到对口帮扶的剑河县小兴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剑河县小兴村顺利退出贫困村系列。2021年,依次选派3名优秀年轻党员、1名科级干部到丹寨县兴仁镇开展乡村振兴工作。2022年,开展调研8次,解决困难问题7个,协调帮扶辣椒产业共240余亩,捐赠化肥30吨,帮扶资金55余万元。
三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五年来,中心党组以“七大行动”为重要抓手,以“一案一整改”、巡察整改工作落实为重要工作内容,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22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4次,党组会议13次,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1次。
四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的运行维护和信息保密审查,及时排查系统风险和漏洞,确保运行安全,把牢网信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多头管理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面依然呈现,对公管委、公管办、交易中心等部门职能定位不准,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不顺畅,监管机制难以统一。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方式存在各自为政、监督人员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交易过程监管流于形式,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常态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使用频次不高。招标人、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远程异地评标、不见面开标等工作主观能动性不高,主动申请实施较少,导致工作推进缓慢,无法实现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
三是招标代理机构从业素质不高、不规范。招标代理成立门槛低,从业者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存在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未按项目特征进行合理编制等问题,严重影响项目招投标进程。
四是评标专家资源不足,管理不到位。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评审活动,均是从全省统一搭建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标专家,由于抽取区域及部分稀缺专业专家人数有限、专家日常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造成“常委专家”现象时有发生,客观上加大了人为干扰的可能性。
二、未来五年工作目标
(一)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切实组建起各级直属政府、上下贯通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明确交易中心是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信息汇集中枢的功能定位,交易中心内现场见证服务更类似于“市场管理”,带有一定的“监督”功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一线监督优势 ,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管服务 ,实现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
(二)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完成全省统一的交易制度体系、交易数据体系、交易监督体系、交易绩效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三)不断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一是拓展入场交易范围,将交易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领域。二是承接资源配置方式,在新的资源领域引入招标投标、拍卖、挂牌、网络竞价等竞争性方式。
(四)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智能监管应用。一是不断延伸交易服务功能,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涵盖投标保函、中标贷、履约贷等优质服务。三是积极探索5G技术、IPV6、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配合推进信息化设备国产化、安可替代等工作,持续提高平台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主体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开展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主管部门及评标专家等交易主体的业务培训。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中心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自己培训等方式,通过扎实培训,提升中心工作人员素质。三是着力提高中心工作人员运用先进技术设备、严格操作程序、遵守制度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工作学习“两不误”、“双促进”。
三、2023年工作安排
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力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抓好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用好“桥头堡”战略的政策红利,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锚定“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切实做到公共资源交易“效率、效益”双提升,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中心将以“五强化”全力抓好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一)强化交易工作出新绩。认真执行《贵州省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项目目录(2020年修订)》,严格落实“应进必进”,积极配合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督促检查,不断拓展交易目录范围,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覆盖,规范公共资源进场交易行为,促进交易业务工作取得突破。
(二)强化重点任务新突破。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工作任务落实,按照公共资源交易数据“一网共享”、交易“一网通办”、服务“一网集成”、监管“一网协同”的工作要求,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三)强化营商环境更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交易流程和环节,加快项目进场交易速度,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
(四)强化智慧监管更高效。依托全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平台,畅通线上监管渠道,实现交易项目闭环监管,加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为培育数字经济产业提供数据支撑,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预防和打击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现象。
(五)强化教育培训增实效。加强对招标代理、投标单位等交易市场主体的培训管理,常态化开展交易业务专项培训治理工作,着力解决交易市场主体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交易质效,努力推动全州公共资源交易行业良性发展。
黔东南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022年10月14日